天幼沙龙秀
教育随笔

观看《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作者:常芸  发布日期:2013-10-30   浏览:  次


观看《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天坛路幼儿园 常芸

在园领导的带领下,10月28日下午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利用例会时间观看了《济源市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仪式及全部过程。其中有四位教师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位是轵城中王学校的张青春老师。36年来,张青春老师每天都要在家庭与学校三十余里的路上往返不断的奔波着。面对病痛的折磨,连上下楼梯都困难异常的他,心中始终没有忘怀的是他的学生,36年如一日的教学生涯,优异的教学成绩,是他对工作的诠释,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我是教育阵地上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张青春,一个始终在路上的人。

第二位是倾注心血于济源,誓把大峪变“新乡”的娄利伟老师。1998年大学毕业的娄利伟,怀揣着自己的“教育梦”,从新乡县七里营来到济源市大峪深山区,一干就是15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追求,用爱心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让我决定留下来的是山里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我愿为山里的孩子付出我的青春。”15年过去了,娄利伟老师的话还是那么清晰地响在我们每个人的耳边。

第三位是承留三中的张小换老师。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她是弱小的、无助的;趁着学生午睡,在黑板上为孩子们写下教师寄语的时,她对学生的感情是不舍的;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为孩子们批改作业的时,她是坚强的。

第四位是坡头中学的杜仲霞老师。在得知父亲离世时,杜仲霞老师冲出教室痛哭流涕,但她很快就隐藏起自己的悲伤与无奈,继续回到热爱的课堂中;因为要照顾卧床不起的爱人,杜仲霞老师数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当得知同事出车祸时,杜仲霞老师毫不犹豫的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大孝、大爱、大情”是对杜仲霞老师全身心、真实的写照。

认真回忆,细细品味:所有这些教师们,他们在经济、生活上是清贫的、清苦的,但他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高尚的、值得敬仰的。这一切就源自于老师对教育、对孩子的爱。爱是教育的底色。教育没有爱是不行的。教育没有爱,就好像池塘里没有水,这是前辈先贤早就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是,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成长,教师成长需要强大的专业支撑。没有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对于孩子的深刻了解,对于所教学科的深刻把握,就永远不可能让教室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让孩子对知识产生无限的向往,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伟大功用。
  所以,决定教师品质的,除了爱,还有智慧。如果说,爱,更多的是指教师的职业认同的话,那么,智慧,更多地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的成长历程中,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是重要的双翼,缺一不可。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成长的内在力量。
在这个方面,杨元松的案例可谓典型:那所深山里学生相当程度上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匮乏,本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但是,当他把这些留守儿童原滋原味原生态的日记自费出版为《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后,这件事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的本身,已经成为一部最好的教材,向学生们鲜活地阐释了梦想的力量多么伟大。当然,杨元松等老师的所为,虽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但还不够丰富、完整,还称不上课程。可是,这教育智慧的宝贵萌芽,已经让我们对乡村教育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杨元松和云南“会泽七子”的故事,让我们不仅从中看见了乡村教师的感人精神,也看见了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在宣传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无私大爱精神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同时弘扬他们的教育智慧,更不要忘记为这些拥有大爱的老师们,提供更多的培训与成长机会。当然,“最美乡村教师”的至高荣誉,绝不是这些乡村教师的终点,而应该成为这些美好心灵新一轮成长的起点。

正如这样的写照:“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济源市天坛路幼儿园 © 版权所有 电话:0391-6918120 信箱:jysttlyey@163.com

地址:济源市天坛路与黄河大道交叉口西南角 邮编:454650

友情链接: 济源天幼 济源研修茶座  济源之窗 济源教育网 济源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