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教育局2014年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意见
来源:济源教育网 发布日期:2014-02-25 浏览: 次
为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总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发展为重点,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立足“安全、高质、特色、公平”,突出重点,先行先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构建“幸福教育”,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重点改革任务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推行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改革实施意见,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坚持执行“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入学政策,严格按规定控制班额,实现“阳光招生、阳光编班、阳光分座”。
(2)深化课程改革。聘请省内外教育专家,对我市课改进行规划设计。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继续开展“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和学习愚公家乡好少年系列活动,建成5-10所市级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开发各类课程德育资源,整合法制教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强化科研引领,以国家级课题《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内涵发展行动研究》为统揽,积极开展子课题研究,通过教育科研提升教育质量。三是开展“课改示范校”和“优秀教研组”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济源教育文化。四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举办全市中小学科技节活动,依托济源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争取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以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为龙头,着力搭建“中职(济源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本科(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直通平台,畅通中职到高职、中职到应用型本科、高职到应用型本科三条路径,构建更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应用型本科专业步伐。争取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考试招生试点和中高职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改革试点,积极探索“3+2”、“3+4”学籍流动、学分互认的教育模式,不断扩大济源高等教育规模。
(二)改革办学体制
(1)加快发展民办教育。认真落实《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积极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出台关于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留足发展空间。
(2)实施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在保障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基础上,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幼儿园管理模式。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积极稳妥地进行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
(3)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建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动开发课程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和挂职锻炼制度。采取“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模式,加快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市职业技术学校、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要与集聚区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企业无缝对接,打造汽车、机加、冶金、化工等品牌专业。鼓励企业投资办生产性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
(4)扩大教育领域开放合作。大力招商引校,引进省内外优质学校来我市合作办学。在职教园区以东预留高校发展用地,参照西交利物浦大学模式,引入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继续推进“名校入济工程”,在巩固32所名校对接成果的基础上,再增加10所学校与特色名校对接,并在互派教师、举办分校、名校加盟等方面有实质性突破。
(三)改革管理体制
(1)试点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借鉴深圳教育系统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确定试点学校2所,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改进完善学校管理,实现学生、家长需求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学校系统管理优势。依据卓越绩效模式建立系统的框架结构和相应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强化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
(2)着力构建“幸福教育”。一是以小学为主,以“尚德、健康、快乐、进步”为核心,认真落实《小学生“减负”十项规定》,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在校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充分发挥济源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开展体育、艺术、科技创作等兴趣小组活动,注重学生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推行“绿色评价”。探索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推动形成校长负责、民主管理、家校沟通、社会监督的中小学管理结构。
(3)大胆探索城乡一体学校管理模式。针对我市山区面积大、学校分散、不均衡、山区教师不安心的现状,建立城乡结对一体办学机制,通过结对帮扶,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均衡发展。
(4)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师评价办法,全面落实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制定吸引政策,扩大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全面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5)强化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落实《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按1人负责5所左右学校的标准配备责任督学,加强对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经常性监督指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2014年确定为“教育改革年”。及时与省教育厅对接,争取更多的省改革试点项目。成立济源市教育局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全市教育系统改革试点项目。根据确定的目标任务,建立具体的工作台账,形成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逐项明确教育改革清单。
(二)加强科学决策
在改革推进中,加强重大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和合法性审查,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完善公开征询意见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学生家长以及各群团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将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化。要加强与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沟通和与联络,做好顶层设计,强化专家指导。
(三)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政策宣传解读,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关于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形成全社会理解教育改革、支持教育改革、参与教育改革的良好局面,尽可能减小改革阻力。在宣传导向上,应加强正面宣传,围绕重大教育改革任务,及时宣传改革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让全社会了解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最大限度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应通过编发简报等方式,积极搭建各科室、各学校教育改革信息的沟通交流平台,大力宣传好的改革典型,体现政策导向性,引领改革方向。
(四)建立激励机制
对教育基础好、管理规范且改革积极主动的学校,要支持先行先试。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学校和科室,可考虑给予特殊支持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予以倾斜,必要时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要千方百计打消改革者的顾虑,营造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良好氛围和制度环境,让改革活力竞相迸发,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五)强化评估督查
在教育系统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建立教育改革重点督查制度,落实改革目标责任制,定期对改革工作进展及成效进行考核。改革工作台账的完成情况要定期予以通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督查,引导树立改革导向的政绩观,强化改革责任意识,形成真正重视教育改革、亲自推动教育改革的格局。
附件:1.济源市教育局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014年2月
附件1
济源市教育局
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于琳
副组长:原涛胡银枝赵忠红李伯勇
许钰兰袁保中
成员:杜建华李新文孙社平卢建军
翟宇峰吴玉红胡卫国李小强
王延文李战军孔礼战李雪颖
李小科马俊慈李霖波张小红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办公室,原涛兼办公室主任。同时,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教育督导四个专题组。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组由李伯勇副局长牵头,主要负责义务教育招生制度、课程改革、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名校入济工程”、基层学校卓越绩效、幸福教育、一体化学校管理、教师管理8个改革专题的实施。
职业教育改革专题组由原涛副局长牵头,主要负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招商引校以及机关卓越绩效4个改革专题的实施。
民办教育改革专题组由许钰兰副局长牵头,主要负责民办教育改革的实施。
教育督导改革专题组由赵忠红主任牵头,主要负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改革的实施。